服務熱線
86-132-17430013
一場重寫經濟法則的革命
Erik Brynjolfsson……
Erik Brynjolfsson……是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管理學Schussel Family的教席教授,同時也是信息技術教授,并兼任麻省理工學院數字商業中心主任,該中心致力于分析互聯網及其他數字技術的商業應用。Brynjolfsson擁有哈佛學院應用數學學士學位,哈佛大學決策科學碩士學位, 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管理經濟學博士學位。他與人合著了三本書:《 Wired for Innovation》、《Race Against the Machine》和不久前出版的《The Second Machine Age》。Brynjolfsson教授還是《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評論》董事會主席。
從雜志到病歷,一切都在走向數字化。所有這一切,將對經濟和社會產生哪些影響?
Brynjolfsson:比之過去的技術,譬如那些曾推動工業革命的技術,數字技術有著截然不同的經濟特性。譬如,數字商品可以被拷貝,并且其拷貝副本能夠以光速被傳輸至世界的任何角落,而基本上不花一文。此外,拷貝副本是原件的復制品。數字技術能夠創造巨大的價值。但它們也會減少對某些種類工作崗位的需求,從而在整個就業領域引起動蕩。
這個過程正變得越來越快嗎?
Brynjolfsson:是的,呈指數級增長。Ray Kurzweil是一位發明家兼企業家,他認為這種增長與下面這個過程相當:在棋盤的格中放入一粒米,在第二格中放入兩粒米,以此類推,放入下一格中的米粒數量翻倍。當放到第64格時,所需的米粒堆起來將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。然而,如果只看前面32格,米粒數量尚可接受,只需要幾卡車。現在,我們的社會增長已經開始進入“棋盤下半盤”階段。由于創新具備的組合性質,數字技術的范圍正在擴大。在組合型經濟中,每一個創意都可能成為其他創意的組成部分,而不會被“耗盡”。這種創意的新組合,甚至比原來的創意更有價值。
所有這一切對經濟有何影響?
Brynjolfsson:我認為,我們很快將進入一個經濟加速增長的時期。然而,我們需要新的工具來衡量所實現的增長。譬如,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并未反映出軟件的真實價值,并且免費提供的服務根本未被納入考量。以臉書、YouTube和維基百科等免費服務為例,當人們使用維基百科,而不是購買百科全書時,他們不用花錢便獲得了知識。但在*給出的國內生產總值數據中,其價值為零。從*的統計數據看,多年來,信息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直不變。許多信息經濟都是無形的,因為用于衡量國內生產總值的工具是在很久以前制定的,而那時的信息經濟無足輕重。
數字化浪潮對就業市場產生了什么影響?
Brynjolfsson:譬如,制造業的就業人數在普遍下降。相比于20世紀90年代,如今中國制造業的工人數量減少了2000萬左右,降幅高達20%左右。為什么呢?機械臂執行諸如紙盒包裝等簡單任務的成本僅為每小時4美元左右,并且可以每天工作24小時。因此,如果你是只有高中學歷的美國人,或是中國工廠的工人,那么,你就會面臨被裁員的風險。這并非工作崗位從美國轉移到中國,而是兩個國家制造業的部分就業機會都從人轉移至機器人。其結果是,盡管當前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經大大增加,國家財富凈值高達破紀錄的77萬億美元,但收入中位數并不比20世紀90年代末的水平高。相反,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。不幸的是,沒有任何一條經濟法則表明,技術進步必須造福于大多數人。
白領工作是否也受到了威脅?
Brynjolfsson:是的。以會計和記賬等工作為例。目前,美國的報稅員數量已經比幾年前減少了大約1.7萬。他們的工作被軟件取代了。不僅如此,生產這種軟件的公司也只需要很少的員工就能運轉起來。譬如,Instagram是一家專門從事照片共享服務的公司,雖然以超過10億美元的價格被收購,但卻只有14名員工。相比之下,20世紀90年代,柯達公司擁有將近15萬名員工。潛在的趨勢是,當人們從利用原子技術,轉為利用比特技術時,其所需資源將少得多,而所獲利潤卻高得多。
您認為這是好事,還是壞事?
Brynjolfsson:這應當是好事,因為到未來,當前極其昂貴的各種信息——如醫療、法律、金融等等——都將變得廉價許多,并且總收入將有所提高。但對于受到影響的人而言,這也是一件破壞性極大的事。
換句話說,您希望數字技術造福于普通人?
Brynjolfsson:請不要誤解我的意思。我認為,我們面臨著諸多艱巨挑戰,譬如,我們先前討論過的就業方面的挑戰。不過,總的說來,我們談論的主要是數字技術帶來的益處。以醫療為例。大數據將越來越多地被用于發現藥物相互作用的模式,以及確定哪種治療為有效。我堅信,主要研究基因組學的生物信息學,將成為21世紀了不起的成就之一。普通人也將是城市基礎設施改造的受益者,包括建筑物、通信網絡和交通網絡等。其原因何在?數萬億部與互聯網相連的終端,將實時合作,以提率,從而改善服務,同時或許還能降低成本。
能源行業的情況如何呢?
Brynjolfsson:就能源資源成本而言,我們確實取得了進步。我們正在采取行動,打造能夠與信息網絡通信,以將其需求與可再生能源發電相結合的電氣系統。在這方面,極其重要的一點,是我們見證了計算系統本身能效的指數級增長。這種現象有時被稱為“庫梅定律”:庫梅博士指出,計算系統的電費下降速率,甚至比摩爾定律中描述的技術進步速度還要快。綜合考慮所有這些因素,包括供應側的改進,需求管理方面取得的長足進步,以及計算系統能效的提升等等,我對我們的能源未來非常樂觀。
哪個領域的數字化進程快?
Brynjolfsson:當前,領域包括媒體、零售、金融和制造業。醫療和教育行業正迎頭趕上。這兩個領域的發展非常積極。以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(MOOC)為例,這些混合教學系統有可能集中并復制出色的講師和學習系統,以供數百萬人學習之用。此外,在這樣的數字環境中,每一筆交易都會被衡量和量化,這有助于快速了解哪些技術有用,哪些技術沒用。這些特性可以更好地改進學習及教學內容。
您是否認為我們將走向技術奇點,即機器智能終將與人類智慧相當,甚或超出人類智慧?
Brynjolfsson:我認為,這一理念背后,有許多對人類有益的科學。我所認識的工程師,堅信人工智能的指數級進步,還要再等至少10年才會實現。終,我們很可能將擁有以人類或者超人類智能運行的計算機。我們可能擁有能設計出更好的計算機的計算機,能創造出更好的人工智能的人工智能。關于奇點,人們常說:這是一種能產生極快加速度的積極反饋循環。或許,在我們的有生之年,就能實現。
所有這一切,會不會導致一個充滿不可理解的結果的世界——基于如此龐大的數據集,系統提出解決方案,但我們卻無法理解?
Brynjolfsson:這是許多神經網絡和大數據算法的不幸的副作用。其結果很,但卻不能為了便于人類消化、理解,而拆解其解釋。
為迎接日益數字化的世界,社會應當做些什么準備?
Brynjolfsson:正如我和Andrew McAfee在我們出版的新書《第二次機器時代》中所言,技術并非我們的宿命,我們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。這句話的含義是:我們必須更加清醒地認識到,我們想要在什么樣的社會中生活?我們的價值觀是什么?我們的目標是什么?并且明確向我們的政治和我們自己,提出這樣的要求。我們所討論的技術十分靈活,可用于創造無窮的財富。但這些財富既可能被集中在少數人手里,也能夠為數十億人創造廣泛的機會。這些技術既可能被用于創造無法想象的破壞性武器,也可能被用于改善醫療,或消除饑餓。這些技術既可以被用于消除隱私,也可以被用于加強隱私。我們認識到,由于未能跟上技術進步的步伐,現在正有許多人受到傷害。但如果我們恰當行事,那么,技術將幫助所有人。我們當然有能力創造普遍的繁榮。但如果我們坐視不管、放任自流,那么這樣的繁榮景象,就永遠不會到來。